下面介绍了SQL注入式攻击的原理。在前人提出的“对用户输入信息实施过滤”的技术基础上,建立了一个针对SQL注入攻击的检测/防御/备案通用模型。该模型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设置两级检查。对于一般性用户误操作和低等级恶意攻击,客户端的检查将自动做出反应;考虑到客户端检查有可能被有经验的攻击者绕开,特在服务器端设定二级检查。在文中还提出了对高等级恶意攻击的自动备案技术,并给出了相应代码。
互联网上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,入侵检测(IDS)也因而显得尤为必要。MS 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市场的主要产品之一,研究针对他的SQL攻击处理方案,建立一个通用的SQL注入攻击防御、检测、备案模型,对于加强安全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1、SQL注入攻击简介
SQL注入攻击源于英文“SQL Injection Attack”。目前还没有看到一种标准的定义,常见的是对这种攻击形式、特点的描述。微软技术中心从2个方面进行了描述:
(1)脚本注入式的攻击。
(2)恶意用户输入用来影响被执行的SQL脚本。
Stephen Kost给出了这种攻击形式的另一个特征,“从一个数据库获得未经 授权的访问和直接检索”。
SQL注入攻击就其本质而言,他利用的工具是SQL的语法,针对的是应用程序开发者编程过程中的漏洞。“当攻击者能够操作数据,往应用程序中插入一些SQL语句时,SQL注入攻击就发生了”。
由于SQL注入攻击利用的是SQL语法,使得这种攻击具有广泛性。理论上说,对于所有基于SQL语言标准的数据库软件都是有效的,包括MS SQL Server,Oracle,DB2,Sybase,MySQL等。当然,各种软件有自身的特点,最终的攻击代码可能不尽相同。
SQL注入攻击的原理相对简单,易于掌握和实施,并且整个Internet上连接有数目惊人的数据库系统(仅在中国,截至2003年3月的统计就有82 900多个),在过去的几年里,SQL攻击的数量一直在增长。
2、SQL注入式攻击的检测及跟踪
2.1 SQL攻击检测/防御/跟踪模型
针对SQL攻击的防御,前人做过大量的工作,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 :
(1)封装客户端提交信息。
(2)替换或删除敏感字符/字符串。
(3)屏蔽出错信息以及。
(4)在服务端正式处理之前对提交数据的合法性进行检查等。
方案(1)的做法需要RDBMS的支持,目前只有Oracle采用该技术;方案 (2)是一种不完全的解决措施,举例来说明他的弱点,当客户端的输入为“…ccmdmcmdd…”时,在对敏感字符串“cmd”替换删除以后,剩下的字符正好是“… cmd…”;方案(3)的实质是在服务端处理完毕之后进行补救,攻击已经发生,只是阻止攻击者知道攻击的结果;方案(4)被多数的研究者认为是最根本的解决手段,在确认客户端的输入合法之前,服务端拒绝进行关键性的处理操作。方案(4)与(2)的区别在于,方案(4)一旦检测到敏感字符 /字符串,针对数据库的操作即行中止,而方案(2)是对有问题的客户端输入做出补救,不中止程序后续操作。方案(2)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,但有“治标不治本”的嫌疑,新的攻击方式正在被不断发现,只要允许服务端程序使用这些提交信息,就总有受到攻击的可能。
因此,本文中针对SQL注入攻击的检测/防御/备案模型即基于提交信息的合法性检查,在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两级检查,只要任一级检查没有通过,提交的信息就不会进入query语句,不会构成攻击。在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合法性检查的函数基本相同。客户端检查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网络流量,降低服务器负荷,将一般误操作、低等级攻击与高等级攻击行为区分开来。技术上,客户端的检查是有可能被有经验的攻击者绕开的,在这种情形下,提交的数据被直接发往服务端,通过在服务器端设定二级检查就显得十分必要。由于正常提交到服务端的数据已经在客户端检查过,因此,服务端检查到的提交异常基本可以认定为恶意攻击行为所致,中止提交信息的处理,进行攻击备案,并对客户端给出出错/警告提示。对应模型简图如图1所示。
共3页: 上一页 1 [2] [3] 下一页
|